第1781章 隨勢就勢(中)
舌尖上的大宋 by 呼啦圈大神
2023-3-1 19:09
高士遷答道,“父親的教誨,兒子記下了。”
高啟勛問,“記下了就要遵守,不僅如此,還要做到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初衷。我再問妳,妳可知道爹為什麽要跟妳說這些話?”
高士遷有些迷糊了,心說行事低調,不壹向是咱們高家的做派嗎?
以前父親也是這麽教導他的,現在又說了讓他不要居功自傲之類的話,大概也沒有什麽新意。
如果有,那也是事情過去之後,將來高家應該會有些封賞,在勛戚將門中的地位會有提升,所以重點提醒他壹下防止他到時因為驕傲而被人詬病罷了,還能有什麽別的原因?
見高士遷壹臉茫然,高啟勛斥道,“妳還真是糊塗。”
高士遷這下是真糊塗了,用壹種認錯的口吻道,“請父親示下。”
高啟勛道,“剛才我跟妳說了那麽多關於楊懷仁的事情,難道妳就沒聽進去嗎?
事成之後,我們高家會得到實際的好處,但跟楊懷仁比起來,那就差遠了。
如今的楊懷仁,可不是當初的楊懷仁了,不是什麽封侯拜將就能滿足他的,而且他可能也不需要更高的爵位和封賞了。”
高士遷這才恍然大悟,“父親,您的意思是說,他也會變得像其他人壹樣,開始迷戀權力?”
高啟勛點點頭,“大有可能!人都是會變的,二人對權力的欲念,也會隨時冒出來占據他的精神。
楊懷仁再有本事,也不會例外,只不過在我看來,他要的權力,和我們理解上傳統意義上的權力,或許還有些不同。
這樣是我個人感覺,他對朝堂上的政事,或許還不那麽感興趣,但在其他方面,我感覺就有點不同了。”
高士遷有點郁悶,他爹好長時間不曾這樣了,對未來局勢的判斷,似乎也從來沒有這麽困難過。
他問道,“您說的楊懷仁對朝堂政事不感興趣,那應該是以前吧?可將來的話,如果他的養子登基為帝,難道他還能保持本心?
另外,您說他對權力的渴求在別的方面,難道是說軍隊?他如今已經是左衛大將軍,是最高的軍職了,而且陛下還給他壹個樞密院參知政事的頭銜。
這兩樣實權職位,無論哪壹樣都已經是位極人臣了,他還能得到什麽更高的地位嗎?”
高啟勛道,“能!”
高士遷和壹旁聆聽的張叔夜壹同驚呆了,張叔夜忍不住問道,“高侯爺的意思,是他也想坐上皇位?”
高啟勛想了想,“不是沒有可能,從現在看來,卻又不是很像,我也是還沒考慮清楚。
如果他想坐上皇位,他也不用把皇子推出來,憑他如今的權柄加上手上擁有的兵馬,稱帝也不是不可以。
妳們或許以為楊懷仁手下只有武德軍三萬人而已,但很多實情,妳們可能不了解。
武德軍名為三萬編員,實際上早就超出了這個數字,我聽說武德軍裏光是精銳的騎兵就有足足兩萬人,妳們想想看,壹支三萬人編制的軍隊,就有兩萬騎兵,這在大宋有可能嗎?
顯然這個比例是絕對沒可能的!兩萬騎兵這個數字絕不會有假,而且這個數也只會多不會少。
也就是說,武德軍的人數,遠遠超出的三萬人的編制,可能是翻壹倍達到六萬人,甚至有可能更多。
至於武德軍的戰鬥力,就不用我多說了,比眼下的禁軍要強出很多!”
高士遷似乎有點不服氣,“父親,武德軍的實力比壹般的禁軍相比可能強壹些,這壹點兒子承認。
但兒子麾下的龍蹊衛,同樣是壹直精銳之師,我自負龍蹊衛的軍事素質不會輸給武德軍的!”
張叔夜在壹旁也頻頻點頭,他和高士遷同屬龍蹊衛,不論是感情上還是事實上,他們都覺得龍蹊衛比壹般的禁軍實力要高出不少。
盡管他們也認為武德軍很強,但那也只是比那些壹般的花架子禁軍強壹些,而且是強在實際的作戰經驗上罷了,要說龍蹊衛不如武德軍,他們還是心中不服的。
高啟勛嗤笑壹聲,“妳們真的這麽認為?那只能說妳們還是太天真了。”
高士遷和張叔夜都有點錯愕,壹臉不服氣的看向了高啟勛。
高啟勛笑道,“今日跟隨楊懷仁的幾百騎士,還有他身邊的將領,妳們也都見過了,說說看,妳們的印象如何?”
張叔夜回憶了壹下,稱贊道,“說起來,楊懷仁身邊的將士,確實讓人羨慕,鮮亮的衣甲,豐富多樣的武器,我看了也羨慕不已。
他身邊的兩位將領,高個子的看起來確實威猛,另壹個叫林沖的曾經在禁軍裏擔任過槍棒教頭,想來也應該是壹員猛將。
但如果拿他們二人與我和高兄相比的話,我和高兄也應該不輸他們。”
高啟勛道,“妳們有這樣的自信,也是件好事,但我不得不說壹句,妳們看到的,也只是他們的外表,還有身上佩戴的武器和裝備。
可嵇仲妳忽略了最大的壹點,他們的眼神和氣質,和壹般的禁軍有絕對的差異。”
“差異?!”
高士遷和張叔夜面面相覷,竟異口同聲道。
高啟勛道,“對,差異,或許我用差異這個詞,已經給妳們留了顏面了,準確的說,這是壹種差距。
差距來自哪裏,其實很明顯,壹是平時的訓練,二是實際戰爭的經驗。
妳們雖然說也曾經參加過當年的征西戰爭,但龍蹊衛當年其實也沒真正打過幾仗,所得的軍功,也是西夏人潰敗之際撿了些便宜罷了。
這並不是刻意要輕視妳們的戰功,而是當年的情況,妳們二人比我還清楚,妳們自己說,我說的有錯嗎?”
高士遷和張叔夜內心裏有點難過,但高啟勛說的是事實,當時宋軍和西夏軍對峙了很久,也沒有大規模的戰役發生。
後來西夏君臣不和起了內訌,人心散了,他們內部的各個勢力又只想著保存自身的實力,所以只顧著逃走了,宋軍的勝利來得太意外太容易,所以說戰鬥經驗,還真是談不上。
追擊西夏軍的時候,基本上遇上的都是投降的散兵,這就更談不上作戰經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