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陳公永歸宋
壹世富貴 by 安化軍
2018-6-29 15:22
李明信聽到這裏,騰地站了起來:“這還了得!這些宋人,種著我交趾的地,喝著我們交趾的水,竟然想做如此大逆不道的事!來人——”
陳阿福嚇了壹跳,忙擺動雙手,做了個噤聲手勢:“上官,妳怎麽還喚人進來?這事不能讓別人知道啊!”
“嗯,妳什麽意思?”李明信上下打量著陳阿福,“既然他們要來劫軍營,我自然要預先布置。外面的都是我交趾精銳,只要預作防備,難不成還怕壹群亂民?”
“上官,外面有多少人?”
“整整壹指揮,怎麽了?”
陳阿福嘆了口氣:“壹指揮,可陳家族人光精壯就兩千多人!所謂好漢難敵四手,再是精銳,怎麽能夠防得住這麽多人?何況又是在夜裏,又是在陳家的地盤上,他們地理熟悉,誰知會有什麽詭計?”
統兵官聽到吩咐,進帳行禮:“大官,有什麽吩咐?”
李明信本來不當回事,壹聽到陳阿福說是陳家的人地理熟悉,不由就想起了諒州谷口的戰事。僅僅因為地形優勢,交趾軍隊就吃足了苦頭,最後落了個全軍覆沒的下場。要不是自己見機不對,逃得夠快,現在還不知道怎樣呢。
想到這裏,李明信對進來的統兵官道:“沒什麽事,這位陳阿福說話間有些口渴,妳著人上盞茶來。”
統兵官心中狐疑,卻不敢說什麽,默默退出帳去。
看著統兵官出去,李明信低聲問陳阿福:“說吧,這裏再沒有外人,妳有什麽主意能夠讓我平安逃脫今晚這場劫難?升龍府裏,我說話還有點分量,只要今晚能夠平安,日後少不了妳的好處!”
陳阿福面露喜色:“小的謝過上官恩典!”
見李明信沈著臉緊盯著自己,陳阿福忙道:“惟今之計,只有瞞天過海才是最穩妥的法子。”
“怎麽個瞞天過海法?”
“陳家發動這樣壹場大亂,不鬧出動靜來必然收不了手。如果上官現在帶著兵馬逃走,壹定逃不過他們的眼線。最好的辦法,就是上官找幾個親近信得過的人,喬裝改扮,趁著夜色悄悄脫身。這些兵馬留在這裏,可以暫且穩住陳家人的探子,等到他們發難,又可以拖住陳家人。”
聽到這裏,李明信的眼睛已經亮了起來,看著陳阿福點頭。
陳阿福舔了舔嘴唇,接著道:“等陳家的人發現上官不在營裏,那個時候上官早過了富良江,不但脫了難,還可以調集兵馬過來,不也是壹場功勞?”
李明信雙手壹拍:“看妳人生得猥瑣,不想心思卻是靈巧,這壹計正合我的心意!從今以後,妳就隨在我的身邊,少不了壹場富貴!”
陳阿福等著就是這壹句話,立即兩眼放光。
李明信壹個高級宦官,自然不會壹個人出門,從升龍府出來的時候就帶得有十幾個貼身親信。與陳阿福計議妥帖,李明信叫了自己的親信來,壹起換上平常衣衫,找了個借口,悄悄出了軍營。
有陳阿福這個本地人帶領,壹眾人尋了小路,悄悄行了幾裏,才壹起上馬,飛壹般地向著富良江邊去了,把五百兵馬甩在了路上。
卻說第二天天不亮,陳公永帶著兩三千族人,趁著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出其不意地端掉了交趾軍營。
可裏裏外外找遍,也找不到監軍李明信,把人問遍了,也不知去向。
直到族裏有人來說不見了陳阿福,陳公永才回過神來,恨恨地罵道:“倒是忘了這個賊坯,他本是個交趾人,不合九叔看他快餓死了救到族裏來。今天的事,必然是他走漏了消息,可恨!”
平伯在人群外高聲問道:“大郎,天已經要大亮,事情我們已經做下,升龍府必然會發兵來追趕,我們該如何應付?”
“不管了,還是依著原先計劃,全族的人壹起順著大道向北行,投奔諒州的大宋官軍去!沒能捉到交趾監軍雖然可惜,但收拾了交趾的這最後壹指揮兵馬,也是壹場功勞。我們本來就是中原人,又有十七郎作證,宋軍必然會收留我們。依著平伯說的邕州景況,大家最少也可入蔗糖務作工,不缺吃穿。從今以後,我們便是大宋人了,明年回福建路拜祖墳!”
陳公永說完,眾人壹起歡呼。陳家是大族,不管是在福建路,還是在交趾,族人眾多,到哪裏都有人關照。就是到了邕州,蔗糖務裏的福建人也人數眾多,並不會生疏。
從決定做這場大事,陳家族人便早已收拾好了東西,此時也不再耽擱,押了捉到的交趾大小軍官,把幾個村子放把火燒了,順著大道向北行去。
卻說李明信連夜逃脫,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到富良江邊,找到渡船過江,已經到了傍晚時分。等趕到駐防這裏的黎奉曉軍營,已是半夜。
不說李明信如何巧舌如簧地說諒州戰事,鼓動黎奉曉派出兵馬,追殺歸宋的陳家族人。等黎奉曉派出兵馬,渡過富良江,又是壹天過去。
陳公永帶著全族急行,男女老幼,無論如何也走不快,不由心焦。他們隊伍浩浩蕩蕩,也沒有哪個勢力敢阻攔,第三天就進了諒州境內。
陳公永找來平伯,對他道:“平伯,妳是到過邕州的人,多少比我們熟悉。如今大隊也走不快,不如妳選幾個精壯的後生,騎馬先走壹步,讓大宋的兵馬接應我們壹下。如果我們趕得慢了,被交趾人從後面追上,卻是禍事!”
平伯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人,哪裏不知道這裏面的厲害,忙道:“既然大郎吩咐,我自然不敢推辭。前些日子諒州才打過仗,大宋必然還有兵馬在那裏,我們現在已經進入諒州境內,他們也沒有顧慮,求救兵想來不難!”
此時的諒州,幾天慶祝之後,大隊人馬開始撤離。正是榨糖的季節,蔗糖務裏缺人缺得厲害,兩萬多民夫首先返回,重新投入到農忙中去。鄉兵也陸續離開諒州,返回各地,到了原先集合的地方,才會正式解散。
平伯趕到諒州的時候,徐平也正準備與石全彬返回太平縣,準備送石全彬回京,差壹點點就錯過了。
(備註壹下:陳公永歸宋歷史記載比較簡略,只是提了壹句景祐中率族人六百人歸宋,因為只是後續事件的引子,書裏也就不詳細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