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关闭

明揚天下

何昊遠

歷史軍事

  崇禎十六年,壹個真正的亂世: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註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0196章 千古奇女子秦良玉

明揚天下 by 何昊遠

2018-7-26 10:34

  蜀錦征袍自剪成。
  桃花馬上請長纓。
  世間多少奇男子。
  誰肯沙場萬裏行?
  崇禎這壹生很少寫詩,登基後夙興夜寐,克勤克儉,壹心為政,也沒那個閑情去寫詩。
  崇禎二年(1629年)十二月,清兵繞道喜峰口,攻陷遵化,直抵北京城下。次年又向東攻占永平、灤州、遷安三城,形勢極為險峻。崇禎皇帝匆忙下詔征調天下兵馬勤王。
  秦良玉聞訊,火速“出家財濟餉”,率白桿兵兼程北上。當時各地先後趕來的十余萬官軍,均屯駐在薊門近畿壹帶,互相觀望,畏縮不前。
  獨秦良玉所部率先奮勇出擊,後來在友軍配合下,奮力收復永平、遵化等四城,解除了清兵對北京的威脅。
  為此,崇禎皇帝在平臺召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女將軍秦良玉。見過女將軍後,再對比大明那些壹敗再敗的將帥,崇禎皇帝感慨萬千,這首詩破口而出。並禦筆親謄,賜給了秦良玉。
  秦良玉的戰功遠不止這些,年輕時她就開始隨夫馬千乘征戰,平定楊應龍叛亂,立下赫赫戰功,夫死之後,她又率子弟兵遠征遼東,與女真多番血戰,其中天啟元年渾河之戰史載為“遼左用兵以來第壹血戰”。
  同年九月秦良玉回川平永寧宣撫奢崇明叛亂,轉戰重慶、成都和瀘州等地,收復新都。天啟二年,率白桿兵解成都之圍。回師克二郎關、佛圖關,復重慶。並於天啟三年擊敗永寧奢崇明,平定全川;同年平定“松藩叛亂”。
  崇禎三年北師勤王燕京,收復永平,遵化等四城。
  崇禎四年,秦良玉率白桿兵在保衛大淩河築城戰鬥中,再建“首功”。
  崇禎七年,張獻忠入川,秦良玉與正好回川的兒子馬祥麟前後夾擊,在夔州打敗張獻忠,使之退走湖廣。
  崇禎十三年,羅汝才犯四川,秦良玉領兵至,羅汝才聞風喪膽,掉頭就逃,秦良玉率白桿兵追擊,在巫山和夔州重創羅汝才叛軍。並奪其大纛。擒其渠副塌天。
  這位傳奇的巾幗英雄征戰了壹生,現在已是年介七十,白發蒼蒼,聞李自成攻占陜西,張獻忠再度犯川,當此四川存亡之際,她立即向四川巡撫陳士奇呈獻《全蜀形勢圖》,希望官軍能增兵堅守蜀地十三處險隘,陳士奇不予采納。
  秦良玉不死心,又推心泣血地向四川巡按劉之勃建議,劉巡按倒是同意她的計策,但他本人手中無兵可發。秦良玉只得自己帶著三千白桿兵奔赴夔州。
  白桿兵的得名是因為他們使的都是白桿長矛,這是秦良玉根據當地的地勢特點而創制的武器,它用結實的白木(不需要染色)做成長桿,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必要時,數十桿長矛鉤環相接,便可作為越山攀墻的工具,懸崖峭壁瞬間可攀,非常適宜於山地作戰。
  當年秦良玉就是率領類似的壹支軍隊參與了平播、平奢、援遼、抗清、勤王、剿匪諸役,獲得赫赫功勛。只是數十年來血戰不斷,已不知有多少白桿兵埋骨他鄉,士兵已經換了壹批又壹批。
  或許,這是最後壹批了。
  秦良玉壹心為國,率三千子弟兵抵至夔州後。立即搶占夔州要隘,她征戰壹生,熟知兵事,這次她沒有依城堅守,而是爭山奪險,這絕對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她的白桿兵多為溪峒山民,翻山越嶺如履平地,用於爭山奪險,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戰力發揮出來。壹但困入孤城,長處就難以發揮出來。
  再者,在敵眾我寡,後無援兵的情況下,放棄機動,困守孤城是死路壹條。
  秦良玉的決策沒錯,但是……北風很冷,山嵐莽莽蒼蒼,天地是如此肅殺,壹種未世的淒涼景象讓人打骨頭裏冒出寒氣來。
  山下三十萬叛軍如濤如浪,人呼馬嘯響遏行雲,如驚濤拍岸而來。
  而放眼整個四川,竟然只有她壹個年介七十的老婦人,帶著三千子弟兵來迎擊張獻忠,後面,沒有壹兵壹卒來援,沒有壹米壹矢輸送……
  人都到哪裏去了?
  川蜀大地,軍民無數,官吏滿地,人都到哪裏去了?
  何以只剩下壹個白發蒼蒼的老婦人,帶著三千子弟兵在此堅守?
  三千對三十萬,退壹步,四川門戶即敞開在叛軍腳下,退壹步,二三十萬叛軍即如洶湧的浪潮將四川淹沒。
  望著險隘下連綿百裏、無邊無際的叛軍,三千白桿兵心中無比的悲涼,望著前面那白發蒼蒼的背景,每個子弟兵都不禁流下了熱淚,有的甚至忍不住放聲嚎哭起來,他們不怕死,但此刻卻不知為誰而死,不知為何要死得如此悲涼。蒼天啊!為何如此?
  “哭什麽?”秦良玉抽出禦賜的寶劍向山下壹指,毅然道,“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子祥麟亦於襄陽以身殉國,吾以壹孱婦蒙國恩二十年,當此國家危難之際,何惜此殘軀耶?”
  “姑母!”站在旁邊的堂侄秦明悲聲道,“我們不是怕死,我秦家和馬家,先後有數十英烈為國捐軀,侄兒等又豈能辱沒先烈英名?只是姑母您為國征戰壹生,如今已年介七十,還是先回石砫吧,這壹戰就交給侄兒好了。”
  “我秦良玉雖是壹介女流,但多年征戰,從未退縮過,到了最後豈能棄節獨活?明兒不必多言,備戰!”
  秦明壹時哽咽難語,他知道再勸也沒用,與三千子弟兵抹去眼淚,握緊白桿槍,望向山下的目光逐漸堅定,視死如歸。
  浪潮般的叛軍沖上來了,數十萬人的吶喊聲沖天而起,直上雲霄,仿佛有排山倒海之威。
  山頭上,那個老婦人將禦賜的寶剣插於地上,親自上前擂響戰鼓,山風吹拂著她紅色的披風、蒼白的頭發,哪怕是三千對三十萬,哪怕身後沒有壹兵壹卒來援,哪怕她已從壹個英姿颯爽的巾幗英雄變成了壹個垂垂老矣的白發老嫗,擂響的鼓聲仍足以驚天動地、震顫敵膽。
  至少山下的張獻忠就不敢有絲毫輕視之意,他曾是秦良玉手下敗將,第壹次進川就是被秦良玉驅逐出來的。
  這次秦良玉在山上布下了三道防線,張獻忠則讓手四大鎮將張可旺、張文秀、張定國、張能奇,分別率領兩萬人發起車輪戰,壹道防線壹道防線的爭奪。
  最先發起攻擊的是作戰最為彪悍的張能奇。兩萬叛軍在他的帶領下,吶喊著向山頭沖鋒,從天空望下去,就象是壹道黑色的洪流向山頭卷去。
  山上的白桿兵將壘好的石塊推下,轟隆隆響個不停,把仰沖而上的叛軍砸得血肉橫飛,慘嚎陣陣,但叛軍實在是太多了,死了壹批又沖上來壹批,各種火銃呯呯地響個不停,硝煙彌漫,終於還是沖到了第壹道防線前。
  山上的秦良玉鼓聲壹變,第壹道防線的壹千白桿兵立即躍身而起,大喊著俯沖而下,他們奔走於山間如履平地,靈捷如猴,手中的白桿槍疾刺猛砍,把山頭變成了壹個血肉屠場,鮮血成溪,屍體成墻。
  叛軍的第壹波沖擊被打退了,緊接著換上另壹批人繼續猛攻,張獻忠不惜以十換壹,壹道壹道地搶奪著山上的防線。
  白桿兵畢竟不是鐵打的,鏖戰半日,壹點休息的機會也沒有,加上兵力對比懸殊,難免顧此失彼,防線終於被壹道道的攻破。
  白發蒼蒼的秦良玉眼看叛軍越來越近,三千子弟兵壹個個的倒下,碧血染紅了山頭,連天空都變得壹片肅穆,她眼中不禁滲出兩行渾濁的眼淚,手握著禦賜的寶劍,顫巍巍地向北跪下,望著肅穆的天空悲聲喊道:“陛下啊,請恕臣無能,臣,秦良玉,今日為大明盡忠了!”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