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壹臣

青史盡成灰

歷史軍事

在塵土飛揚的大路上,壹大壹小兩個孩子,緩慢前行。 他們的旁邊是空曠的原野,只有寥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三百八十壹章 人人為士

大明第壹臣 by 青史盡成灰

2022-12-9 22:30

  張希孟揭開了此行的立意,而且直言新朝法統源自軍民百姓的抗爭意誌,並非承襲秦漢隋唐壹路傳承的正統王朝。道理也的確如此,畢竟大宋亡於崖山,難道在這個當下,還要承認元廷正統嗎?
  劉三吾說不出這種話,元廷尚存,此刻承認元廷,不亞於直接稱臣,這是決然行不通的。
  可問題是真按照張希孟所講,幾千年的歷史,當真要在這裏重新開始了,過往的壹切都會被放到古物市場,像是壹堆貨物般,任憑挑選,哪怕孔孟聖賢,都沒有了尊貴,成了可以隨意品評解構的存在。
  幾十年的苦讀,遍布天下的孔孟門徒,難道就這麽眼睜睜看著嗎?
  難道沒人發奮壹擊,殊死相搏嗎?
  很顯然,是沒有這個勇士的。
  畢竟那些真正勇敢的人,已經死在了眼前的崖山海域,碧海藍天,埋葬二十萬忠魂,壹百年來,只余海水波濤。
  劉三吾沈吟再三,終於鼓起最後壹點勇氣,沈聲道:“張相,有些事情,或可再議。”
  誰知張希孟竟慨然笑道:“這話也是正理,接下來,咱們就在這個崖山,看著這個古戰場,吹著海風,吃著海鮮,開誠布公,百家爭鳴,好好討論壹下,到底要如何才好!”
  劉三吾大驚失色,竟然要在這裏來壹場百家爭鳴?
  真的能爭回來嗎?
  不會是故意欺騙大家夥,糊弄事情吧?
  他將信將疑,但是轉過天,這邊就準備好了,南宋滅亡的這段事情,包括張希孟所寫的內容,合成壹本小冊子,壹口氣就發了三千份,不光是他們,包括壹些軍中將士,也都得到了。
  甚至還安排了壹些人,給不算理解的人講述。
  廣州城裏,也有不少討論的聲音。
  雖然做不到真正的百家爭鳴,但是萬眾討論,也是相當駭人。
  張希孟還真不是開玩笑,糊弄事情。
  而在這裏,也聚集了相當數量的當世名家。
  張希孟就不說了,宋濂、朱升,誰又能說他們沒學問?劉三吾在嶺南數年,身邊也有壹些鴻儒。
  至於高啟、徐賁、張羽等人,正是年青壹代才子的佼佼者。
  另外還有幾百人剛剛通過商業特科的,他們來源復雜,見解各異,湊在壹起,果然是地火風雷,火爆異常。
  有壹大批人,站出來痛罵趙宋,指責他們咎由自取,亡國關頭,尚在內鬥,怯懦無能,對不起炎黃祖宗,是千古罪人。
  像高啟就是這壹派的代表,他還連續賦詩十首,痛罵趙宋歷代皇帝,不但罵了個痛快,還狠狠秀了壹把詩才。
  不過在另壹邊,以劉三吾等人為首,還是努力替趙宋找補,什麽盡力了,天亡大宋,非戰之罪。
  已經過去了壹百年,又何必責備古人?
  寬宏點,大度點,來都來了,就說兩句好話,祭奠死者又能怎麽樣?
  更何況這裏面還有陸秀夫、張世傑壹般的忠良、也有幾歲的少帝,還有那麽多軍民百姓,壹個國家,到了窮途末路,也是有些悲壯,可歌可泣的。
  這兩邊爭執不下,張希孟倒也沒急著壹錘定音,相反,他希望討論的又深入越好,越長久越好。
  最好每隔壹段時間,就拿出來,重溫歷史,不忘過往。
  唯有如此,才不會再次犯錯。
  而張希孟本人也不是白白看戲,他邀請了朱元璋,壹同查看崖山戰場,復盤昔日的戰爭。
  老朱欣然答應,這事情可比聽著壹群鴨子爭吵有意思多了。
  就連朱英也跟來了,不願意錯過熱鬧。
  崖山在新會城南壹百裏,處於珠江三角洲入海處,壹片散碎的島嶼之中,東崖山,西瓶山,兩山束出壹條通往大海的水道,正是潮汐門戶所在,故有崖門之稱。
  崖山向東,過幾座島嶼,又有壹片海域,便是零丁洋。
  置身此處,眺望海天,山高海闊,卻無容身之所。
  窮途末路,運終數盡。
  大宋王朝,從中原退到臨安,再從臨安退到了崖山,當真是退無可退,二十萬軍民百姓,宮女太監,就在這壹片海域,煙消雲散。
  “先生,這裏就是當初趙宋君臣最後屯紮的所在吧?”
  朱元璋指著崖山西邊的壹片海灣,喃喃道:“當初咱外祖父,就是這些人之壹啊!”
  張希孟頷首道:“根據史書上說,彼時大宋君臣尚有兩千艘船,二十萬人。不過這些人之中,有壹多半是文臣、宮女、太監,能戰之士,不足半數。而元廷為了覆滅趙宋,也調集了二十萬人,五百多艘船只。”
  “趙宋君臣為了抵禦元軍,就在這座海灣裏,以鐵索連舟,把少帝的龍船放在最中間。”
  壹聽到這裏,老朱就怔住了,他對鐵索連舟這四個字十分敏感,剛剛不就有壹個陳友諒,已經敗得褲子都沒了嗎!
  “元廷可是用火攻得手?”
  張希孟搖頭,“沒有,宋軍在船上塗上了泥巴,而且船頭設置大木,用來阻擋火船。”
  老朱怔了怔,“這麽說,趙宋君臣,還有點腦子?”
  “可他們沒有搶占出海口,只是困守海灣,七天之後,淡水消耗光,有的士兵喝海水,嘔吐不止,白白丟了性命。”
  朱元璋的臉又黑了,真是不禁誇啊!
  “這是個絕境,可也是趙宋君臣把自己置身絕境,咱看他們,似乎不是想克敵制勝,倒像是壹心求死。崖山,就是他們給自己選的墓地。”
  張希孟看了看四周,用力點頭,簡直不能更加贊同。
  “主公,倘若是您,面對這個局,又有什麽破解之道?”
  朱元璋怔了怔,看了看狹小的海灣,目光向外延伸,最終嘆道:“咱或許會跑吧!畢竟這裏著實不適合決戰。咱就是有點糊塗,明明文天祥奮力死戰,這幫人不去援助文天祥,坐視文丞相被俘,結果又在這麽個絕境,不知道逃遁,讓人壹舉殲滅……如此進退失據,不懂大局,不知取舍……難道從上到下,皆是糊塗蛋嗎?”
  老朱問出了這壹路行來,最緊要的壹個問題,也是張希孟苦苦思索的事情。
  為什麽國事艱難,到了亡國關頭,最需要大家夥團結壹心,共度時艱的關頭,往往朝中的正人君子們,會鬥得更加厲害,妳死我活,甚至可以把外敵都放在壹邊,活活把自己玩死?
  時至今日,張希孟也不敢說自己完全懂了,但總還是有些領悟。
  “長久以來,我們都是壹個龐大的國家,人多地廣,幅員遼闊。這樣的龐然大物,外人是殺不絕的,必須要自殺自滅,才能壹敗塗地!所以相應的,只要我們解決好內部問題,就能大概率渡過危機。這種想法本來沒錯,可錯就錯在了趙宋立國根基太弱,外患竟然比內憂還大!偏偏又醞釀出壹個理學怪胎,徹底遺禍無窮。”
  朱元璋默默聽著,就連朱英都豎起耳朵,格外認真。
  “遇事喜歡從自身反思,加上習慣於維護自身利益,使得士大夫們在面臨著危機的時候,越發要求穩定,恐懼變革,誰敢跳出來,他們就會群起而攻之。就算沒人跳出來,他們也會找個小人出來,口誅筆伐,他們並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要讓人覺得他們在解決問題。”
  “那不就是自欺欺人嗎?”朱英忍不住笑道。
  張希孟頷首,“確實是自欺欺人,但是又有什麽辦法呢?多數士大夫除了詩詞歌賦,道德文章,什麽都不通。少數士人雖然懂得很多,但是由於利之所在,不得已只能隨大流。諸如文天祥這種,既有些能力,又肯於出來做事的,就會成為眾矢之的,不把他弄死,豈不是襯托的大家夥都特別無能!”
  朱元璋眉頭亂抖,身為壹個即將登臨寶座,坐擁天下的帝王,聽著這些道理,心中煩亂,很不舒服。
  其實張希孟講的這些,不光是在趙宋身上發生,只是他們比較明顯罷了。
  去看看當下的元廷,不壹樣是害死了脫脫嗎?
  大宋、大元,大哥別笑話二哥,到了亡國時候,全都是壹個鳥樣!
  “先生,還是說說該怎麽避免這個局面吧?”
  張希孟沈吟少許,就說道:“主公,這事情的原因太多了,但是臣以為關鍵還要落在壹個高高在上的士人階層上面……主公問,他們為什麽在生死關頭,進退失據,昏招叠出?歷經朝代更叠,士人始終高高在上,他們並不會隨著王朝壹起滅亡,既然如此,又何必拼上性命呢?因此除了少數以國事為重的士人,能夠舍死忘生,以身殉國之外,其余人皆是墻頭草罷了。”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答案似乎也呼之欲出了……那便是人人為士。天下百姓皆可為士,天下之士,皆為百姓。”
  “士為百姓,百姓為士?”
  “沒錯,過去歷朝歷代,以士人治理天下,士人又不和天下萬民同心,所以臣以為,無論三綱五常,仁政王道,都不是核心。”
  “那該是什麽?”
  “是這個國家,所謂士人,首在愛國!”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